2025 年,數位戶外廣告(DOOH)正在加速進化,IAB 近期釋出的《Programmatic DOOH Buyers Guide 2025》與《DOOH Measurement Guide 2025》兩份重磅報告,分別聚焦在「怎麼買」與「怎麼量」,為品牌與媒體帶來新的操作準則。從程式化購買的靈活性,到衡量標準的透明化,DOOH 不再只是單純的曝光工具,而是能夠被納入全通路策略、驅動品牌成長的關鍵媒體。
一、為什麼 DOOH 越來越值得所有品牌關注?
2025 年,數位戶外廣告(DOOH)正站上全新的轉折點。IAB 數據指出,美國 DOOH 市場規模已突破 30 億美元,並以 7.5% 的年增率持續成長;其中程式化 DOOH(pDOOH)更是高速起飛,去年成長 34%,今年預估再成長 23%。在澳洲,超過八成數位螢幕已經可以透過程式化交易,顯示數位化與自動化正成為主流。這些數字也代表戶外廣告已經從「曝光保證」的傳統媒體,轉型為結合數據驅動、即時優化與跨管道整合的數位媒體。對品牌而言,DOOH 不僅能創造大規模可見度,更能進一步串連行動、社群、零售媒體等場景,成為行銷漏斗全階段的推進引擎。

二、購買新思維轉變,從傳統 OOH 到程式化 DOOH
傳統 OOH 多以「版位/時段」計價,適合需要長時間、大範圍曝光的品牌,例如大型活動或長期品牌建設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「保證曝光」,但缺乏靈活度。隨著程式化 DOOH(pDOOH)的普及,交易邏輯已經轉向「以曝光次數(CPM)為核心」,廣告主透過 DSP 與 SSP 完成自動化交易,不同於網路廣告的一對一,pDOOH 屬於一對多媒體,因此會透過 Impression Multiplier 依時段、人流、場域換算實際觸達人數。這也代表,pDOOH 價格不能直接用「看板時段」去和傳統買法比較。
在採買方式上,pDOOH 主要分成三種:
- Programmatic Guaranteed(PG):保證曝光、保留黃金版位;
- Private Marketplace(PMP):鎖定品牌安全與特定場景;
- Open Exchange:用於擴大規模或探索價格。
最佳策略是三者並用,PG 鎖定必買資產,PMP 強化精準場域,Open Exchange 補足規模。
pDOOH 採買的關鍵不只是「下單」,而是「規則設定」。廣告主需要先定義投放條件,包括受眾來源(1st/2nd/3rd-party 資料)、地點選擇(商圈、動線、POI 半徑)以及觸發條件(如天氣、時段、賽事、交通或庫存)。接著透過 Dayparting 與 Flighting 分配預算,靈活控制投放時段與週期。素材面則要確認媒體審核時程、循環長度(SOT),並檢視是否支援 DCO,以便因地制宜自動切換創意。同時,驗證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,需設定 Proof of Play 搭配第三方驗證,確保廣告如期播放並成效透明。整體而言,建議廣告主以「小規模測試 → 擴大投放」的方式,逐步優化 CPM 與有效觸達,並將 pDOOH 納入跨管道頻控與再行銷策略,讓「買螢幕」真正轉化為「買成效」。
三、數據 × 創意 = 推動 pDOOH 進化的雙核心引擎
pDOOH 的價值在於「數據」與「創意」的結合,廣告主可以依據地點、時間與受眾行為進行規劃,例如:在通勤路線上觸及上班族、在商圈捕捉購物人潮,或透過 CRM 名單與零售數據進行再行銷。pDOOH 可以依照即時條件觸發投放,如天氣、交通、賽事比分甚至花粉指數,讓廣告不再只是靜態排程,而是能動態回應環境與情境。
同時,創意也因場景而異:快速道路需要 7 秒內的簡潔訊息,購物中心或加油站則適合播放更長影音內容。若媒體支援動態創意優化(DCO),品牌甚至能依據天氣、位置、促銷活動或商品庫存自動切換素材。《IAB DOOH Measurement Guide 2025》指出,數據與創意的結合必須能被量化,例如:透過眼動追蹤或感測器測量注意力與停留時間,或在零售場域藉由 QR Code、AR、觸控螢幕收集行為數據。這些機制在遵循 GDPR、CCPA 等隱私規範的前提下,不僅讓廣告更精準、更有記憶點,也讓 DOOH 不再只是「播放內容的螢幕」,而是一個能夠主動回應環境與受眾的智慧媒體。

四、從「無法驗證」到「數據透明」,DOOH 衡量標準的進化
過去,DOOH 常被質疑「看得到卻無法驗證」,但隨著技術與標準成熟,如今已能做到精細的量化。衡量方式不再只是播放次數,而是涵蓋多層次指標:
- Impressions(曝光次數):廣告播放所對應的受眾觸達量。
- OTS(Opportunity to See,看見的機會):經過螢幕、理論上有機會看到的人數。
- LTS(Likelihood to See,看見的可能性):基於停留、視線方向與螢幕條件,真正可能看到的人。
- VAC(Visibility Adjusted Contacts):在視線與可視範圍調整後的實際觸達。
- Dwell Time(停留時間):受眾在螢幕附近停留的長度,反映注意力品質。
以澳洲為例,市場已全面導入 Impression Multiplier,根據螢幕大小、位置、時段等條件計算實際觸達。清晨郊區的加油站螢幕,與早高峰市區捷運站螢幕的估算會差異巨大,這讓廣告主第一次能夠用科學數據回答:「我的廣告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看到?」
驗證層面除了系統日誌(System Logs) 與 Proof of Play,市場越來越多採用感測器、眼動追蹤、現場檢測等方法,甚至有第三方驗證(如 IAS、DoubleVerify)加入,確保曝光數據不被灌水。這些機制大幅降低爭議,並建立廣告主對 DOOH 的信任。更重要的是,衡量不再停留在品牌知名度,而是延伸到行為與轉換:例如透過手機定位數據追蹤到店人流(Footfall)、串接 POS 資料驗證銷售轉換,甚至跨管道觀察 DOOH 與行動、CTV、社群的協同效應。以美國為例,DOOH 市場在 2024 年程式化成長 34%,就是因為透明化的衡量逐漸證明了它能帶來真實效益。

五、DOOH 邁向數位化的下一步
DOOH 的數位化雖然加速,但仍面臨標準不一、隱私法規嚴格、基礎設施不足與創意受限等挑戰。各家業者使用的計算方式不同,廣告主很難將不同平台的數據攤在一起比較;同時 GDPR、CCPA 等法規要求更嚴謹的數據管理,讓依賴定位與行為數據的投放更複雜;在部分地區,螢幕與連線環境不足,也限制了程式化與動態創意的發揮。不過,這些限制正推動產業加速創新:AI 與感測器技術能即時分析人流與環境,讓廣告因地制宜並強化注意力衡量;零售媒體讓 DOOH 有機會直接串接 POS 與會員數據,把「看見廣告」與「完成購買」閉環連結;多管道整合則將 DOOH 曝光資料回流至 DSP,與行動廣告、CTV 或電商再行銷結合。更進一步,移動 DOOH 的普及,例如:公車、計程車或共享機車螢幕,讓品牌的訊息隨著人流與地點移動,增加觸及的廣泛性。換句話說,挑戰與機會並存,而真正能把限制轉化為優勢的品牌,將率先掌握 DOOH 邁向智慧媒體時代的主導權。
六、結論:DOOH 的價值再定義
數位戶外廣告正在翻轉「戶外」的角色定位。它不再只是被動的曝光工具,而是一個能同時承擔品牌形象建立、精準受眾觸達與銷售轉換的全方位媒體。當 DOOH 與數據、AI、零售媒體與跨管道整合結合時,它不僅補強其他媒體,更能成為推動品牌成長的引擎。對廣告主而言,現在正是重新檢視 DOOH 在行銷組合中價值的關鍵時刻,因為未來的戶外廣告,將不只是「看得見」,更是「量得出、帶得動」的核心媒體。